感冒發燒用藥需遵循“對癥治療為主、病因治療為輔”原則,需根據發熱程度、伴隨癥狀及人群差異選擇藥物,避免盲目聯用。兒童、孕婦、老年人及基礎疾病患者用藥前需格外謹慎,優先咨詢醫師。
1、中成藥在感冒發燒治療中應用廣泛,柴銀顆粒便是常用選擇,其含柴胡、金銀花、黃芩等成分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咽止咳功效,適用于風熱感冒引發的發熱、微惡風、頭痛、咽痛、鼻塞黃涕等癥狀,能緩解感冒初期不適,對輕中度發熱有一定調節作用,且藥性相對溫和,適合多數人群,但風寒感冒者(表現為惡寒重、無汗、流清涕)不宜使用。
2、解熱鎮痛類藥物是發燒對癥治療的核心,如對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,適用于體溫≥38.5℃或發熱伴明顯頭痛、肌肉酸痛者。對乙酰氨基酚起效快、胃腸道刺激小,兒童和孕婦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;布洛芬抗炎作用更強,退燒持續時間久,適合伴炎癥反應的發熱,但需注意避免超劑量使用,以防肝腎功能損傷。
3、緩解伴隨癥狀的藥物需按需選用
鼻塞、流涕者可使用偽麻黃堿類藥物,收縮鼻黏膜血管減輕癥狀;咳嗽明顯者可選用右美沙芬等鎮咳藥,痰多者需聯用氨溴索等祛痰藥。若明確為細菌感染(如流膿涕、咳黃痰伴白細胞升高),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阿莫西林、頭孢克肟等抗生素,病毒感染無需使用。
用藥時,要注意避免多種解熱鎮痛藥聯用,中成藥與西藥間隔1-2小時服用;用藥3天癥狀未緩解或出現高熱不退、呼吸困難等癥狀,需立即就醫;服藥期間多飲水、清淡飲食,避免飲酒及辛辣刺激食物。